以下是关于“两个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七个聚焦”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阐述:
中国式现代化中“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内涵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繁荣的经济为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例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兴建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文化场馆。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智力支持、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先进的文化理念、科学的理论成果、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等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推动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如科技创新背后需要创新文化、科学精神的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对“两个文明”协调的要求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区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特征。不同于一些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物质与精神失衡,如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道德滑坡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两个文明”协调中的意义
文化强国助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够增强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例如,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的电影、音乐、动漫等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像电影《流浪地球》等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创造力和科技水平。
文化强国能够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使全体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有更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形成强大的合力。
文化建设对精神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教育等多种途径的传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提升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文化强国建设有利于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各种文艺作品、文化娱乐活动等,让人们在享受文化成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
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文化强国的路径
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如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道家文化中的和谐理念等。对这些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融入现代社会。例如故宫文创产品的开发,将故宫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既传承了文化,又创造了经济效益。
推动文化创新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动力源泉。鼓励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在内容创新上,文艺创作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在形式创新上,融合现代科技,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提升文化体验;在传播手段创新上,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同发展
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创造经济效益。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培育等措施,促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例如,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吸引了众多文化企业入驻,形成了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娱乐等产业链条。
文化事业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发挥关键作用。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建设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开展全民阅读、文化下乡等公益文化活动,确保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服务,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文化外交、中外文化年、国际文化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化交流项目,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与合作。
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开放的心态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管理经验和优秀的文化作品,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实现“两个文明”在国际视野下的协调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