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电池“退役”后,要实现高锂回收率(如91%)以及类似“哪来回哪去”的循环利用,可以通过以下多种途径:
[size=16px 梯次利用
原理与概念
汽车退役电池往往是因为容量下降到初始容量的80%以下,无法满足电动汽车的续航和动力需求。但这些电池仍有一定的剩余容量,可以在对能量密度和功率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继续使用,这就是梯次利用。
例如,将退役电池用于储能电站,在电网的削峰填谷方面发挥作用。在用电低谷时储存电能,用电高峰时释放电能,起到调节电网负荷的作用。
筛选与重组
首先要对退役电池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筛选。检测内容包括电池的容量、内阻、开路电压等参数。根据检测结果,将性能相近的电池进行重组,形成新的电池组。
比如,某企业通过智能检测系统对退役电池进行筛选,将容量在一定范围内、内阻相差不大的电池挑选出来,然后重新组装成适用于储能系统的电池模块。
应用场景拓展
除了储能电站,梯次利用的退役电池还可应用于低速电动车,如电动三轮车、高尔夫球车等;也可用于分布式发电系统,如太阳能路灯的储能装置等。这有助于充分发挥退役电池的剩余价值,延长电池的生命周期。
[size=16px 拆解回收
预处理阶段
对于无法进行梯次利用的退役电池,需要进行拆解回收。首先是预处理,包括放电、拆解电池外壳等操作。放电是为了确保电池在拆解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短路引发危险。
例如,采用专业的放电设备将电池电量放空,然后通过自动化设备将电池外壳拆除,分离出电池芯体。
金属提取工艺
物理法
物理法主要是利用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例如,通过破碎、筛分、磁选等工艺,可以将电池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破碎后的电池材料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进行筛分,磁性材料则可以通过磁选设备进行回收。
化学法
化学法在锂的回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锂离子电池中的锂,常采用湿法冶金工艺。首先将电池材料溶解在特定的化学溶液中,使锂以离子形式进入溶液,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化学沉淀、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等方法将锂从溶液中提取出来,从而实现高回收率。
材料再生与闭环
回收得到的锂、钴、镍等金属可以重新制成电池材料,再次用于电池生产。例如,将回收的锂制成碳酸锂,重新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原料。这样就实现了从汽车电池到回收再到电池生产的闭环循环,真正做到“哪来回哪去”。
[size=16px 政策与产业协同
政策支持与监管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如对电池回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补贴等支持。例如,对采用先进回收技术、锂回收率高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生产投入。
同时,加强监管,要求汽车生产企业承担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确保退役电池能够得到妥善回收利用。规定汽车生产企业必须建立电池回收网络,记录电池的流向等信息。
产业联盟与合作
电池生产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回收企业等形成产业联盟。电池生产企业提供电池的成分、结构等技术信息,便于回收企业更好地进行拆解和回收;汽车制造企业则负责退役电池的收集和初筛工作;回收企业专注于电池的回收处理技术研发和生产运营。通过产业间的协同合作,提高电池回收的效率和经济性,实现退役电池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