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我国超八成钢企探索开展大数据模型应用这一情况,这一现象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对钢铁企业自身的意义
生产优化
质量控制方面
通过大数据模型应用,钢铁企业能够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准监测。例如,在炼铁环节,对炉温、炉内压力、原料配比等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准确预测铁水的质量。根据模型反馈,及时调整原料加入量和工艺参数,从而提高铁水的纯度和稳定性,减少杂质含量,这有助于后续炼钢工序生产出更高质量的钢材产品。
成本管理方面
大数据模型可以对能源消耗进行详细分析。钢铁生产是能源密集型产业,电力、煤炭等能源成本占比较大。利用大数据,企业能够监测每一个生产设备的能源使用情况,找出能源浪费的环节。例如,通过分析轧钢设备在不同轧制规格产品时的电力消耗曲线,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使设备在最优的工况下运行,降低单位产品的能源成本。
设备维护方面
借助大数据模型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如对高炉、转炉、轧机等关键设备的振动频率、温度、磨损程度等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设备的故障发生时间,提前安排维护保养计划,避免突发故障导致的生产线停产。这不仅减少了设备维修成本,还能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生产效率。
市场竞争力提升
产品定制化方面
大数据模型能够分析市场需求趋势和客户个性化需求。例如,在建筑行业对高强度、耐腐蚀性钢材需求增加,汽车行业对轻量化、高强度钢材需求不断演变的情况下,钢铁企业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符合不同行业需求的定制化钢材产品。这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客户订单。
价格决策方面
利用大数据分析国际国内铁矿石、煤炭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趋势,以及钢材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企业可以更准确地制定钢材产品价格策略。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前,提前储备适量的低价原料,同时合理调整钢材价格,保证企业的利润空间;在市场需求疲软时,通过价格调整刺激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
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推动行业智能化转型
超八成钢企探索大数据模型应用是钢铁行业向智能化迈进的重要标志。这将促使整个行业在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例如,在行业内推广智能生产调度系统,通过大数据模型对各企业的生产能力、订单情况、物流运输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实现整个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行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大数据模型可以帮助钢铁企业更好地监测和控制污染物排放。通过对废气、废水、废渣等排放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企业能够精准调整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大数据还可以对企业的能源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分析不同清洁能源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潜力,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面临的挑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钢铁企业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生产工艺数据、企业运营数据以及客户信息等。这些数据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旦数据泄露,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核心技术被窃取,企业的商业机密受到侵犯,还可能面临客户信任危机。因此,企业需要加强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数据质量与标准化问题
由于钢铁企业生产设备来源多样,不同企业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格式可能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在进行大数据分析时,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例如,有些企业的传感器精度较低,采集的数据可能存在误差;不同企业对同一生产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可能不同。这需要行业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以保证大数据模型应用的有效性。
人才短缺
大数据模型应用需要既懂钢铁生产工艺又熟悉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这类人才在钢铁行业相对匮乏。企业内部员工可能对钢铁生产流程非常熟悉,但缺乏大数据分析技能;而外部大数据专业人才往往对钢铁行业的特殊性了解不足。这就需要企业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