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屏幕背后未必是真人,AI换脸技术的出现使得伪造身份变得更加容易,给公众带来了诸多风险。以下是相关介绍:AI换脸技术原理与发展:AI换脸技术通过计算机深度学习算法,精准识别人脸图像,提取眼睛、鼻子、嘴巴等关键面部特征,与目标人脸图像进行匹配,实现面部替换和融合。目前该技术已日趋成熟,甚至能支持视频通话中的实时换脸。AI换脸技术的应用风险: 侵犯公民权利:擅自使用他人肖像制作、传播恶搞视频,可能造成名誉侵权;或者通过换脸技术伪造身份实施电信诈骗,威胁个人财产安全。 破坏社会秩序:利用换脸技术伪造重大公共事件、商业事件的不实视频,会引发舆论混乱或扰乱市场秩序。还可能被用于视听资料等证据材料的伪造,给司法取证与证据审查带来挑战。 危害国家安全:通过换脸技术伪造领导人的发言视频,煽动恐怖暴力情绪,教唆进行恐怖活动,可能引发国际问题,造成国家间对信息的误判或外交冲突。相关诈骗案例: 解锁诈骗账号获利:湖北黄石破获一起案件,犯罪团伙通过AI换脸融合的动态视频帮人解锁被平台冻结的交友账号,这些账号很多因涉嫌诈骗被冻结。他们利用购买的视频合成软件,按照账号解封要求的动作,生成AI视频上传认证,每解锁一个账号收费15元至30元,共解冻2107个账号,获利40万元。 绕过金融平台人脸识别:某金融平台多名客户账户遭异地非法登录,支付密码和绑定手机号被篡改,银行卡被盗刷。原来是符某利用AI生成的“动态人脸视频”绕过人脸识别验证机制,他还非法获取了195万余条公民个人信息,最终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信用卡诈骗罪获刑四年六个月。防范方法:公众在接收视频信息或进行视频通话时,应仔细观察对方面部轮廓是否存在异常模糊现象。如有必要,可要求对方进行快速且大幅度的头部动作,如抬头、点头、转头等,以观察面部轮廓是否出现异常。同时,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号、身份证头像、手机号等隐私信息在网上暴露,加强隐私信息保护。当涉及“朋友”“领导”等熟人要求转账、汇款时,务必通过多种途径核实确认,不要未经核实随意转账汇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