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发布公告,自2025年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金融债恢复征收增值税,而存量债券及后续续发部分仍享受免税直至到期。这一政策调整直接打破了利率债长期享有的“免税光环”,引发市场对存量券的抢购热潮和资金配置方向的结构性变化。 一、政策核心:新老划断下的税收分化1. 税收差异的具体影响 新发行的利率债利息收入需按6%(银行自营)或3%(资管产品)缴纳增值税,而存量券(包括续发部分)仍免税。以10年期国债为例,若票面利率为1.7%,自营账户持有需承担约10基点的税收成本,资管产品则约5基点,预计新老券利差将扩大至5-10基点。这一差异导致存量券的税后收益显著高于新券,机构投资者在新增配置时会优先选择存量券,形成“多老券空新券”的策略倾向。2. 政策目标与市场影响 政策旨在缩小不同债券品种的税收差异,增强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定价基准作用。此前利率债因免税优势被过度炒作,导致市场波动加剧,而信用债等品种因税负差异被边缘化。调整后,利率债与信用债的税收溢价将逐步收敛,长期有利于提升市场定价效率。 二、存量券受青睐的市场逻辑1. 供需格局逆转 政策公布后,市场迅速反应:新券因税负增加导致收益率跳升,但存量券因免税优势被机构抢筹,供需逆转下收益率快速回落。例如,8月4日消息公布当天,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一度上行1.25bp,但随后因存量券抢购潮出现反转。这种分化在续发债券中更为明显,多数国债通过续发方式延续免税资格,进一步强化存量券的稀缺性。2. 机构行为的适应性调整 银行与保险:银行自营账户因税率较高(6%),可能减少利率债配置,转向信用债或权益资产。但保险公司因负债久期匹配需求,仍可能持有部分超长地方债。 公募基金:3%的税率显著低于银行自营,叠加资本利得免税优势,成为机构委外的主要渠道。预计银行通过公募基金配置利率债的比例将上升。 交易盘博弈:短期交易盘利用新老券利差进行套利,推动存量券收益率下行,加剧市场波动。 三、资金分流的潜在路径1. 信用债与权益市场的机会 利率债税收优势减弱后,信用债的性价比提升。此前信用利差中包含的税收溢价(约5-10基点)将逐步收敛,资质较好的城投债、产业债可能吸引资金流入。股市方面,盈利稳定、股息率有竞争力的红利板块或成为资金分流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货币政策宽松预期下。2. 另类资产与资管产品的扩容 REITs、商品等另类资产可能受益于资金多元化配置需求。同时,公募基金因税率优势(3%)和资本利得免税,成为银行委外的优选工具,预计其管理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部分“固收+”产品已计划增加可转债、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以弥补纯债收益的下降。3. 国际资本的潜在流动 若境内利率债收益率上行与全球利率走势形成利差,可能吸引外资流入。但需关注汇率波动及跨境资本流动政策的影响。 四、中长期市场影响与风险1. 国债定价基准作用强化 政策调整旨在消除税收扭曲,使国债收益率更真实反映市场供需。长期来看,这有助于完善利率市场化机制,减少对免税政策的依赖。例如,此前不免税的公司债常对标免税的国债利率,导致定价偏差,政策实施后这一现象将逐步改善。2. 政府融资成本与市场波动 新券发行利率可能上行5-10基点以补偿税收成本,增加政府短期融资压力。但存量券占比超过70%,且政策采取“新老划断”,整体影响可控。市场需关注8月22日新发10年期国债的招标情况,若利率显著上行,可能引发一级市场连锁反应。3. 机构盈利与监管博弈 银行自营部门预计每年增加约232.7亿元税收成本,可能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或拓展中间业务弥补损失。监管层面需平衡税收公平与市场稳定,避免过度抑制机构配置意愿。 五、投资者策略建议1. 短期交易机会 可关注存量券与新券的利差交易,尤其是续发比例高的国债品种。同时,信用债的税收溢价收敛机会值得挖掘,重点关注中高评级城投债和产业债。2. 中长期配置调整 银行、保险等机构需优化资产负债久期匹配,适当增加高股息股票、REITs等另类资产配置。公募基金可通过提升管理规模和策略灵活性,承接银行委外资金。3. 政策跟踪与风险对冲 密切关注8月8日后新券发行利率、存量券换手率等指标,利用国债期货对冲利率上行风险。同时,需警惕政策后续调整(如所得税改革)对市场的潜在冲击。此次政策调整是中国债券市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短期阵痛难以避免,但长期将提升市场定价效率和稳定性。投资者需在税收变化、利率波动与资产轮动中寻找新的平衡,把握结构性机会的同时防范流动性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