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承创新##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在新时代,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对于增强人文底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非遗保护与发展逐步迈入数字化时代。本文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在非遗领域的应用,分析其对非遗传承创新的推动作用,旨在为非遗在数字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技术;传承创新## 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遗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承人才断层、传播渠道有限、与现代生活脱节等问题。数字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融合新媒体智能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方式得到了极大拓展,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和参与度也显著提高。## 二、融合数字新媒体技术,引发大众对非遗的关注兴趣 2.1 非遗传承环境的变化数字新媒体涵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类平台,如短视频软件、自媒体平台、社交网站、有声平台等。这些平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非遗的传承环境,使非遗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在传统模式下,非遗传承主要依赖口传心授、师徒传承等方式,传播范围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而数字新媒体打破了这种时空限制,让非遗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数字智能技术催生的自媒体行业,为普通民众参与非遗传播创造了条件。如今,一部智能手机就能成为传播非遗的工具,大大降低了文化传播成本。许多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技艺和创作过程,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让非遗在网络空间中迅速传播。 2.2 拓宽非遗传播受众范围非遗传承人与文化从业者充分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以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展示非遗内容。例如,宁夏“乔家手工皮艺”代表性传承人乔雪,大学毕业后回乡从事皮艺传承工作。她通过在短视频平台直播销售皮艺包等成品,详细介绍手工皮雕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让国内外广大民众领略到这一传统技艺的魅力。这种方式不仅拓宽了皮艺产品的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吸引了众多对皮艺感兴趣的观众,为非遗传承培养了潜在的受众群体。青岛“崂山剪纸”非遗传承人苏霞坚持拍摄剪纸教学、剪纸文化活动等短视频。在她的视频中,从剪纸的工具介绍、基本技法演示到复杂图案的创作过程,都一一呈现给观众。同时,她还分享崂山剪纸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使观众在欣赏剪纸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其文化底蕴。这些短视频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许多人在观看后对崂山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剪纸非遗的传播中。 2.3 互动传递非遗知识借助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非遗传播者能够与观众进行在线互动,这是传统传播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直播过程中,观众可以随时提问,了解非遗项目的相关知识,如制作材料、工艺流程、文化寓意等。传播者根据观众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传递更加专业化的非遗知识。通过互动,传播者还能了解观众对非遗的兴趣点和疑问点。例如,在一场传统刺绣的直播中,观众对刺绣针法的创新应用表现出浓厚兴趣。传承人根据这一反馈,后续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刺绣针法创新的新媒体内容,包括短视频教程、图文介绍等。这种以观众兴趣为导向的创作方式,使非遗传承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让传统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融合数字动画技术,促进非遗与现代文化融合 3.1 数字动画呈现非遗产品数字动画是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的动画作品,具有形象生动、表现力丰富的特点。它能够将一些非遗产品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来,使非遗元素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促进非遗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近年来,一些国产动画电影在这方面做出了成功尝试。《江海渔童之巨龟奇缘》《雄狮少年》等影片,基于现代视角重新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剪纸、狮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动画创作中。在《雄狮少年》中,对狮舞的动作、服饰、色彩等元素进行了精心设计,通过精彩的动画呈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狮舞这一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同时,影片中的故事背景、角色设定等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观众在欣赏动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 3.2 动漫作品助推非遗传承与产业升级《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动漫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古代传统故事的取材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入阐释。这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字动画技术,将传统故事以生动的动画形式展现出来,不仅推动了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例如,《大鱼海棠》中对福建土楼等传统建筑元素的呈现,以及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重新演绎,让观众对这些非遗元素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些动漫作品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创作者关注非遗题材,为非遗传承与现代产业的结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相关衍生品的开发,如手办、文具、服饰等,也进一步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播,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3.3 MG动画助力静态非遗传承当下流行的Motion Graphics动画(简称MG动画),融合了电影语言、动画设计和平面设计等技术,成为许多非遗项目传承的新形式。对于一些静态的非遗产品,如苏绣、扬州漆器等,传统的静态图像展示难以全面呈现其技艺制备过程和文化内涵。而MG动画能够通过动态画面,详细展示苏绣的针法、丝线的运用,以及扬州漆器的制作工序、用料特点等。例如,一部介绍苏绣的MG动画中,通过动画演示,将苏绣的平针绣、乱针绣等针法的操作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同时配以文字说明和音乐,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苏绣技艺的精妙之处。这种动态呈现方式是静态非遗图像无法比拟的,能够促使非遗在与现代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四、融合大数据技术,完善非遗传承数据库 4.1 非遗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大数据技术在非遗领域的应用,为非遗信息的采集、存储、传播、利用与传承带来了新的变革。非遗管理部门与传承主体可以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和先进的资源检索方式,加强对非遗资料的管理。例如,成立专门的非遗数据技术部门,负责非遗相关信息的存储和管理,确保非遗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大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可以将与非遗相关的文本、视频、图像等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对于蜀锦、手绘团扇等民俗手作,不仅可以采集其制作工艺的相关资料,还可以将传承人的信息数据、不同年代传承人的技艺风格,以及这些非遗元素在当代的运用场景等纳入其中。例如,成都大运会中蜀锦和手绘团扇元素的运用,就可以作为重要素材被收录到非遗传承数据库,为后续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 4.2 搭建非遗大数据平台为了解决各地区层级存在的信息孤立、数据壁垒、信息碎片化等问题,非遗相关管理部门可以搭建非遗大数据平台。该平台能够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优势,高效整合来自各方的非遗信息资源。在平台建设过程中,邀请非遗传承人上传自己的技艺资料、传承经验等内容,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布在平台上。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非遗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某地区的剪纸非遗传承人在平台上分享了一种独特的剪纸技法,其他地区的传承人看到后,可以借鉴学习,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剪纸非遗项目的发展。 4.3 分析数据完善数据库平台运营维护者应定时整理非遗大数据平台的访问人次、反馈信息、人气指数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科学分析,可以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播效果、受众需求以及发展趋势等信息。例如,如果发现某个非遗项目的访问量持续增长,且观众反馈集中在对其制作工艺的深入了解上,那么可以针对性地增加该项目制作工艺的详细资料,包括高清视频、图文教程等。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还可以对非遗传承数据库进行优化和完善。比如,调整数据分类方式,使其更符合用户的检索习惯;补充一些热门非遗项目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资料,丰富数据库内容。通过不断分析数据、完善数据库,为非遗传承和研究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五、结语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融合数字新媒体技术,非遗的传播范围得以拓宽,大众对非遗的关注兴趣被有效激发;借助数字动画技术,非遗与现代文化实现了深度融合,为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运用大数据技术,非遗传承数据库得到完善,为非遗的保护、研究和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数字技术在非遗领域的应用,不断探索创新非遗传承模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