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中国海警已在黄岩岛海域多次举行升国旗仪式,尤其在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立后,这一仪式被赋予了领土主权宣示与生态保护使命双重内涵,成为中国对黄岩岛实施有效管辖的重要象征。 仪式关键信息与背景从公开信息来看,2025年至少两次升国旗仪式备受关注:新年主权宣示仪式:1月1日,中国海警川山舰全体执法员在黄岩岛海域迎着日出举行升国旗仪式。此次仪式是2024年11月中国宣布黄岩岛领海基线后,首次在该海域举行的公开主权宣示活动,标志着中国对黄岩岛的管辖从法律层面落地到实际行动。保护区设立后首次仪式:10月1日,海警舰艇编队在刚设立不久的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再次举行升国旗仪式。此时正值保护区设立不足一月,仪式特意强调“生态保护与领土守护一体化”,执法人员在仪式后随即开展了珊瑚礁生态巡查和非法捕捞排查行动。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为仪式赋予了新背景。2025年9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该保护区,总面积3523.67公顷,核心保护对象为珊瑚礁生态系统,涵盖109种造礁石珊瑚、125种礁栖鱼类及砗磲等濒危物种。这是中国在三沙市管辖海域设立的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领土主权维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统一治理体系。 仪式背后的多重战略意义领土主权的法理与实践双重强化:黄岩岛作为中国固有领土,拥有充分历史与法理依据。元代郭守敬“四海测验”曾将其作为南海测量点,1935年起中国官方地图持续将其纳入版图,菲律宾1997年前从未提出领土主张。海警在保护区内举行升国旗仪式,既是对领海基线公告的实践呼应,也是对菲律宾非法主权声索的明确回应。2024年11月以来,中国海警已连续多日在黄岩岛领海巡逻,通过“法理公告+实际巡航+仪式宣示”的组合行动,形成完整的主权行使链条。生态保护的执法权威确立:设立保护区后,海警职责从单纯维权巡航扩展为“主权维护+生态监管”双重任务。仪式后执法人员开展的专项行动,重点排查了非法捕捞、珊瑚礁破坏等行为。根据保护区管理规定,核心区内禁止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需经审批方可开展科学研究,海警通过仪式强化了执法公信力,对菲律宾渔民非法侵渔等行为形成震慑。国际舆论话语权争夺:长期以来,菲律宾曾借“环保议题”炒作中国“破坏南海生态”,而中国通过设立保护区并开展常态化生态执法,以实际行动回应质疑。升国旗仪式与生态巡查同步进行,既展示了主权存在,又以珊瑚礁保护成果驳斥了虚假舆论,尤其在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关注南海生态的背景下,中国以负责任大国姿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现实挑战与应对举措海警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面临多重现实考验。2025年9月下旬,台风频发导致黄岩岛海域风浪骤增,海警编队需通过实时气象监测调整航行策略,确保仪式与执法活动安全开展。此外,菲律宾方面持续的干扰动作也增加了管控难度,其曾通过“新渔民英雄计划”鼓励渔民非法进入该海域,2024年还出台相关法律试图将黄岩岛纳入其“海洋区域”,中国海警通过常态化巡航和仪式宣示,有效遏制了菲方的侵权企图。为应对挑战,中国海警已建立“三位一体”管控机制:以领海基线为法律依据,以自然保护区为管理框架,以舰艇编队为执法载体,实现了领土主权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未来,随着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完善,海警还将与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开展联合执法,进一步提升黄岩岛海域的综合治理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