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呈现出“稳中有进、结构优化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态势。科学客观地看待这一态势,需要从增长基本面、产业变革、区域格局、政策效能及内外挑战等多维度进行系统分析。 一、增长基本面:总量稳中有进,结构持续优化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我国GDP达到66.05万亿元,同比增长5.3%,虽然二季度增速(5.2%)较一季度(5.4%)略有放缓,但整体仍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这一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凸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显著。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占GDP比重达59.1%,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高达11.1%,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核心动力。工业领域呈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领跑”的格局,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6%,高于整体工业增速0.4个百分点,上海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3%、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7%,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增加值增长32.1%,显示出产业高端化转型成效显著。需求端方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在以旧换新、消费券等政策刺激下,安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1.3%,计算机类增长151.3%,反映出消费升级与政策驱动的双重效应。投资结构也在优化,全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1.2%,但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仅2.8%,广东甚至出现-9.7%的负增长,房地产下行压力和部分地区投资动力不足的问题仍需关注。 二、创新驱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引领转型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6万亿元,同比增长8.3%,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截至2025年6月,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501万件,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凸显,拥有372.7万件有效发明专利。全球创新集群排名中,中国有24个集群上榜,数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粤港澳大湾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国内总量的27.5%,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集群效应”逐步显现。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与规模扩张尤为亮眼。2025年一季度,全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14.8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22.5%,带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至四成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突破有望进一步巩固产业链优势,绿色低碳转型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支柱。 三、区域格局:分化中协同,梯度发展特征明显经济大省作为“压舱石”的作用突出,广东、江苏等前十省份贡献了全国超六成的生产总值,上海、北京、深圳等头部城市GDP增速均超过5%,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特征显著。同时,腰部城市展现出强劲增长潜力,南通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5%,烟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区域增速分化现象值得关注。西藏(7.2%)、甘肃(6.3%)等省份依托重大项目和外贸拉动实现高速增长,而辽宁(4.7%)、广东(4.2%)等省份则面临传统产业承压、房地产下行等挑战。国家战略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显现,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战略推动产业梯度转移,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重庆加强与长三角产业对接,形成“上游创新、中游制造、下游服务”的协同格局。 四、挑战与风险:内外压力下的转型阵痛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构成重要挑战。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加剧,广东等外贸大省出口承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导致冶金、石化等传统行业下行压力加大,辽宁第二产业增速从一季度的5.4%降至3.5%,反映出外部冲击向产业链传导的风险。内部结构性矛盾仍需化解。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对相关产业链的拖累持续,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影响出现负增长;部分传统产业转型滞后,辽宁燃油车企业受冲击、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显示出新旧动能转换的紧迫性。此外,居民收入增长与就业压力、区域发展差距等问题,也对内需扩张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构成考验。 五、政策效能:精准调控与长期改革协同发力面对复杂形势,政策层面形成“短期稳增长、长期促转型”的协同框架。产业政策聚焦短板领域,上海通过专项申报支持集成电路产业,浙江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需求侧政策精准发力,国家层面扩大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补贴范围,地方发放消费券激活市场活力。长期改革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82.36分,营商环境优化促进市场主体活力提升;能源领域向民营经济开放更多场景,氢能、储能等新兴赛道加速布局。这些政策既为当前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支撑,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积蓄了动能。总体而言,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积极因素不断累积,但也面临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看待当前经济态势,既要看到5.3%增速背后的结构优化与创新活力,也要正视转型过程中的阵痛;既要立足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基点,也要以开放姿态应对全球变局,通过持续深化改革释放长期增长潜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