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时代的理财AB面:规模增长与收益下行
银行理财规模突破32万亿的历史新高,而收益率却悄然滑向下降通道,投资者的钱包在膨胀与缩水之间徘徊。
三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呈现“总量增长、收益承压”的复杂图景。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年三季度)》,市场存续规模创下32.13万亿元的新高,同比增长9.42%,较今年6月末增加1.46万亿元。
然而,与规模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率正普遍承压。
01 理财市场宏观图景:规模攀升与收益下滑
银行理财市场在2025年三季度交出了一份充满矛盾的成绩单。
规模方面,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达32.13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这一数字较今年6月末增加了1.46万亿元,同比增长9.42%。
固定收益类产品仍是绝对主力,存续规模高达31.2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97.14%。
与规模扩张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理财产品收益水平正全线承压。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689亿元。
但分季度来看,收益呈现逐季递减态势——一至三季度单季收益分别为2060亿元、1836亿元和1792亿元。
02 规模增长探因:资金流向与产品分化
理财市场规模为何能在收益下行的环境中持续扩张?这背后有一系列推动因素。
固定收益类产品贡献了规模增长的绝大部分,较6月末增加1.4万亿元。
混合类产品也有所增长,规模增加0.06万亿元。
相比之下,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与6月末基本持平。
展望四季度,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保险公司协议存款大规模到期及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理财产品的配置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10月银行理财规模增量将突破1万亿元。
03 收益下行背后的市场力量
理财产品收益率承压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当前低利率环境的必然结果。
明明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将延续适度宽松基调,债市利率中枢仍将趋于下行,叠加存款降息,固收类理财产品的长期收益率中枢将继续下降。
在资产配置上,银行理财在三季度增配了现金及银行存款,开源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刘呈祥认为,此举旨在为临近尾声的理财产品估值整改筑牢“安全垫”。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对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有所下降。
刘呈祥指出,若基金赎回费新规落地,银行理财依赖短债基金进行流动性管理的模式将失效,其需求或向ETF及基金专户转移。
04 “固收+”产品的崛起
在纯固收类产品收益率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固收+”策略产品的优势日益凸显。
明明表示:“低利率时代,纯固收类产品收益率普遍承压,‘固收+’策略的收益优势日益显现。”
他进一步指出,四季度,“固收+”理财产品有望继续增长,并成为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增长的重要引擎,预计这类产品全年规模增量将超1.4万亿元。
“固收+”产品的强劲增长势头,预计将推动四季度理财整体规模持续增长。
05 市场格局悄然生变
随着市场发展,银行理财市场的参与主体和竞争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理财公司市场份额持续扩张,截至三季度末,其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比例达91.13%,较6月末增加1.52个百分点。
在银行理财牌照惜发的背景下,银行申设理财公司的积极性出现分化。
记者了解到,受自身资质差异及理财规模压降压力不均的影响,与一年前相比,多家曾积极筹备申设理财公司的银行如今动力明显减弱。
另一些银行则仍在冲刺,例如包括成都银行在内的四川地区几家银行正积极推进联合申请理财公司牌照事宜。
与此同时,多家中小银行积极转向代销。2025年9月,全市场有583家机构跨行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增加35家。
低利率环境下的理财市场就像一杯渐满的水——规模不断攀升的同时,收益却如水滴般从杯壁悄然滑落。
理财公司已占据九成以上市场份额,中小银行纷纷转向代销业务,投资者在规模与收益的AB面间寻找平衡点。
市场的天平正从产品创设向渠道销售悄然倾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