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省“十五五”规划的若干建议
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贡献智慧与力量。
我省“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对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目前,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正公开向社会征集“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 以此为契机,我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和社会民生五个关键领域,提出以下建议。
01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性科创高地与制度创新试验区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在“十五五”期间应进一步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建议从协同创新、规则衔接和平台建设三方面着手。
推动建立大湾区联合创新中心,聚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设立共同科研基金,共建共享大科学装置,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深化规则衔接与机制对接,在知识产权保护、专业资格互认、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探索“湾区标准”互认机制,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打造粤港澳产业合作升级版,建设一批跨境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02 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技术攻关新机制
科技创新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建议重点围绕技术攻关、产业转型和创新生态三个方面展开。
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芯片设计与制造、通信与网络、软件与信息安全、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型储能与新能源、重点新材料等领域,编制重点技术布局建议报告,梳理“卡脖子”技术清单。
采用“揭榜挂帅”机制,聚焦发达国家管制清单技术、产业补短板技术、重大公用技术,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推动产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同时,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低碳产业,构建高效、清洁、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03 数字经济: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与建设数字广东
数字经济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建议从基础设施、数据要素和融合应用三个层面系统推进。
建设高水平数字基础设施。推进千兆光网、IPv6升级和5G网络建设,布局算力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云-边-端”协同的数字基础设施架构。
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数据产权交易、评估定价等机制,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同时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确保数据依法有序流动。
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同时,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全民数字素养。
04 绿色低碳: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与绿色发展新模式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广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议重点关注能源体系转型、节能减排和绿色生活三个方面。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推进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实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行动,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完善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
05 社会民生:构筑普惠优质的民生保障网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建议从就业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三个维度着力。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拓宽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加大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投入。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扩面提质,发展普惠型保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十五五”时期是广东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我们应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以数字经济为重要引擎,以绿色低碳为发展底色,以社会民生为根本目的。
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广东必将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东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