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新三板协同发力,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资本市场塔基与塔身的无缝衔接,正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注入全生命周期的成长动力。
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证监会公众公司监管司一级巡视员商庆军系统阐述了北交所与新三板的改革方向,指出要完善北交所发行上市机制,用好第四套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优化创新属性披露要求。
同时充分发挥新三板“苗圃”作用,优化准入制度、完善分层安排、激发市场活力。这些举措旨在强化北交所与新三板“层层递进、上下联动、头部反哺、底层助推”的发展格局。
01 市场现状: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效应凸显
截至2025年10月底,北交所已拥有28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8650亿元。
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八成,民营企业占比近九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高达53%。
从产业分布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占比超过八成,形成了高端装备、信息技术、消费服务、化工新材料以及医药生物等五大高端产业集群。
北交所上市公司在创新投入上表现突出,平均研发强度为4.5%,较规上企业平均水平高2.86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超八成企业实现盈利,净利润中位数约1500万元,展现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
02 协同格局:层层递进的市场体系
北交所与新三板正形成“层层递进、上下联动、头部反哺、底层助推”的发展格局。
新三板作为“苗圃”基地,持续为北交所输送优质企业资源。
截至2025年10月,新三板挂牌公司达6045家,总股本4690.70亿股,形成了庞大的后备企业资源。
为夯实多层次资本市场塔基,全国股转公司持续深化三、四板合作对接,已与31家四板企业签约建立绿色通道机制,与其中7家试点公示审核。
这种机制设计使得企业可从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始培育,进而进入新三板规范发展,最终实现北交所上市。
03 改革要点:四方面推进市场高质量发展
证监会公众公司监管司一级巡视员商庆军表示,新形势下将从四个方面推进北交所和新三板改革。
一是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综合优势,坚持定位差异化和功能协同化。
一方面完善北交所发行上市机制,用好第四套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新三板“苗圃”作用,优化准入制度、完善分层安排。
二是重视市场动态平衡,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要坚持北交所发行上市常态化,完善“全链条”发行监管安排。同时积极引导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更多地方设立专项基金参与市场建设。
三是优化上市公司监管安排,以高质效监管促高质量发展。
北交所正处于“打基础、立规矩、树风气”的关键阶段,要把强监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规范、创新、回报、追责”四个关键点,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四是强化各方协同联动,凝聚支持创新的系统合力。
证监会将积极加强与工信、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的监管协同,共同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精准支持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优质中小企业。
04 未来展望: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成长
北交所董事长鲁颂宾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北交所将持续推进指数体系建设,加快推出北证50ETF,研究引入盘后固定价格交易,不断提升投资交易便捷性。
同时,北交所还将打造数字化智慧型交易所,全面提升技术系统创新引领能力、安全保障能力、科技监管能力、市场服务能力。
在深化国际合作方面,北交所将逐步探索完善企业、投资者、产品等方面的对外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交易所在内的各类境外机构的务实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建议,进一步推进投资端改革,引入更多“耐心资本”,扩大做市商范围,引导保险、年金等长期资金入市,让市场的“水”更活;丰富指数基金、可转债等产品工具,增强市场吸引力。
随着北交所与新三板协同效应的不断增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基本贯通。
从四板到新三板,再到北交所,甚至向科创板、创业板转板,企业每个成长阶段都能找到对应的资本市场服务支持。
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春天已经到来。
随着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涌入,以及制度红利的持续释放,这片资本沃土将培育出更多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