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新“家”!我国再添一座大熊猫基地
上下打量着新圈舍,大熊猫“华豹”慢悠悠地踱步而入,随后抓起竹子惬意地啃了起来——在绵阳基地,它迎来了新的家园。
11月4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绵阳基地正式投入试运行,13只大熊猫从卧龙神树坪和都江堰基地搬迁至此,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网络再添新枢纽。
这批大熊猫涵盖了不同年龄和性别,它们在新家的首次亮相,展现了中国在大熊猫保护事业上的持续努力与进步。
绵阳基地的建成不仅扩大了国宝的栖息空间,更通过五大基地的功能互补,共同织就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大熊猫保护网。
01 熊猫乔迁:周密安排与顺利适应
11月4日上午8时,运输车队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启程,载着13只大熊猫驶向它们的绵阳新家。
约3小时后,车队平安抵达位于绵阳科技城新区鼓楼山生态公园的绵阳基地。
经过精细的内部转运分配,上午11点10分,所有大熊猫均已顺利入住各自圈舍。
为保障“国宝”们顺利搬迁,熊猫中心制定实施了周密的运输与防疫方案。
基地提前全面完成了场馆设施调试、环境优化、食物储备及人员培训等准备工作。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绵阳基地筹备工作组管理运行组组长黄治介绍:“进入新环境大熊猫们有点轻微紧张,但总体都比较良好。”
为帮助大熊猫平稳度过适应期,饲养员与兽医团队将通过日常观察和24小时监控,密切跟踪它们的健康状况与适应进程。
02 绵阳基地:北部片区的重要保护枢纽
绵阳基地位于四川绵阳科技城新区鼓楼山生态公园,占地约120公顷,相当于168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基地内建设有54套大熊猫圈舍,每套圈舍都环境优美,完全满足大熊猫饲养要求。
作为集饲养繁育、疾病救治、自然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保护基地,绵阳基地未来将成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北部片区的重要支撑点。
基地试运行前,已于10月完成了全部建设与准备工作,静待大熊猫入住。
待大熊猫完全适应新环境后,基地将在明年择机向公众开放,让更多人能近距离观察和了解这些国宝。
03 保护网络:五大基地各司其职
随着绵阳基地的加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现已形成五大基地协同保护的新格局。
这些基地功能互补,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完整的大熊猫保护体系。
卧龙神树坪基地被誉为大熊猫的“繁育乐园”,承担着大熊猫饲养和繁育的核心任务;
卧龙核桃坪基地则像一所“野外生存预备学校”,最大程度模拟野生环境,培训大熊猫幼崽的野外生存能力。
都江堰基地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大熊猫康养中心”和“120急救站”,专门接收在野外受伤、生病或年事已高的大熊猫;
雅安碧峰峡基地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为80多只大熊猫提供了近乎原生的家园,是展示中国大熊猫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
绵阳基地的加入,进一步拓展了这一保护网络,增强了中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的综合能力。
04 种群保护: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
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到387只,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
黄治组长指出:“大熊猫保护繁育正逐渐从以数量为主,过渡到以质量为主。”
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大熊猫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从关注个体数量增长转向更注重遗传多样性、种群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熊猫中心主要承担大熊猫野外生态研究、人工繁育、野化放归、国际合作交流及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技支撑等工作。
绵阳基地作为这一体系的新成员,将进一步提升熊猫中心的综合保护能力。
新基地的建成也将增强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待大熊猫度过适应期后,绵阳基地将在2026年择机向公众开放。
届时,人们将有机会亲眼见到“茜茜”、“婭祥”、“草草”等13只大熊猫在它们新家的生活状况。
从神树坪的繁育与成长,到核桃坪的野化与回归,从都江堰的救护与养老,到碧峰峡的交流与展示,再到绵阳基地的新功能,这些基地共同织就了一张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的大熊猫保护网。
正是这份科学规划、各有侧重的守护智慧,让大熊猫种群复壮、永续繁衍的梦想照进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