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0月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净投放200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大楼在秋日阳光下肃立,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操作正悄然开启。
中国人民银行于11月4日发布的2025年10月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显示,央行10月恢复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这是自今年1月暂停以来的首次重启。
数据显示,10月份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净投放200亿元。这一操作与央行其他流动性工具相配合,共同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
01 国债买卖操作重启
央行最新公布的流动性数据显示,10月公开市场国债买卖实现净投放200亿元。
这一操作标志着央行自今年1月以来暂停的国债买卖操作正式恢复。
回顾历史,为贯彻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的要求,央行于去年8月首次启动国债买卖操作。
随后在2025年1月,鉴于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央行暂停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并表示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02 政策调整的市场背景
本次国债买卖操作的重启,与当前债券市场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与年初相比,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1.8%附近,期限利差走阔。
这一市场变化为央行恢复国债买卖操作创造了条件。
央行行长潘功胜在10月27日举行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曾透露,“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人民银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这一预告为市场提供了充分的前瞻指引,有助于平稳对接政策调整。
03 政策意图与市场影响
央行恢复国债买卖操作具有多重政策意图。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当前恢复国债买卖是加大了对银行体系长期流动性的支持,也在进一步释放稳增长信号,有助于稳定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
华西证券研报则指出,本轮买债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可发挥“降准替代”的功能。
该研报进一步分析,自2022年以来,央行每年实施两次降准与两次降息已成惯例,而今年5月初在应对潜在外部冲击时已提前使用了这一政策工具。
当前经济增长目标实现压力不大、外部不确定性边际缓和,央行选择通过买债实现定向投放,既能缓解银行持债压力,又能起到“类降准”的效果。
04 流动性管理组合拳
除了重启国债买卖外,央行10月份还通过多种工具组合开展了流动性调节操作。
数据显示,央行10月通过短期逆回购净回笼5953亿元,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4000亿元,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20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净回笼55亿元。
这种“有收有放”的操作模式,体现了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买断式逆回购作为央行近年来使用的流动性工具,连续多个月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
王青解读认为,10月安排了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用于化解存量债务及扩大有效投资,这意味着年底前会加发5000亿元地方债,11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有可能处于较高水平。
同时,10月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完毕后,会带动配套贷款较快增长,加上11月银行同业存单到期量明显增加,这些因素都可能带来资金面收紧效应。
05 国债买卖操作的政策定位
央行买卖国债定位在于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工具,其操作特点是“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灵活搭配,以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潘功胜行长在近期讲话中阐述了央行国债买卖操作的理念:“实践中,根据基础货币投放需要,兼顾债券市场供求和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等情况,灵活开展国债买卖双向操作,保障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这一操作不仅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国债金融功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协同的关键步骤。
央行恢复国债买卖操作标志着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箱的进一步丰富。200亿元的净投放规模虽不大,但“精准滴灌”的策略正体现了现代央行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随着国债买卖操作逐步常态化,这一工具将在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货币政策传导顺畅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