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下是关于安徽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情况: 发展基础与优势产业起步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蚌埠就已经是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龙头企业带动:拥有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北方微电子研究院拥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工艺平台,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体系,先后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00余项、发明专利400余件,为众多国家航天重点工程提供保障,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蚌埠加速集聚。完整产业体系:蚌埠培育了芯动联科、希磁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智能传感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200余家智能传感产业相关企业覆盖了从晶圆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 产业集聚发展举措# 平台建设科创平台搭建:组建了“长三角MEMS与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精密微纳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长三角产教融合协同中心”落户蚌埠,安徽省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仅用一年就完成了7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验收,并服务了20余家用户,累计经济效益近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蚌埠市与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传感谷公共服务平台及示范线项目,建设力传感器工艺线、温湿声类传感器工艺线、高温共烧陶瓷工艺线及传感器检验试验平台等9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满足各种类型的智能传感器发展需求。# 政策支持出台扶持政策:蚌埠市委、市政府围绕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发展,先后出台了《蚌埠市加快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支持文件和措施,从资金、人才、配套等方面给予智能传感器产业真金白银的保障。组建产业投资基金:蚌埠市分别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金、蚌埠北方微鑫创业投资基金、深赛(蚌埠)智能传感器前沿投资基金等智能传感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超70亿元,为中国传感谷集聚智能传感器研发制造企业提供全方位资金支持。# 园区建设“一谷三园多点”布局:中国传感谷按照“一谷三园多点”统筹产业布局,其中“三园”即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中央创新产业园,“多点”即各县区结合实际联动发展智能传感上下游产业,形成全市统筹、县区联动、协同发力的首位产业强劲发展态势。厂房用地模式创新:蚌埠经开区采用“1+53”厂房用地过渡发展模式,将传感谷1平方公里与蚌埠经开区临港产业园53平方公里联动发展,传感谷所有定制厂房、标准化厂房均由政府代建,入驻企业可自主选择租赁或先租后购,以适应初创型及成熟型企业分类发展。# 活动举办- 连续举办七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成为观察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每年的大会都会吸引大批传感器领域院士、专家和企业家来到蚌埠,数十个项目在会上签约,促进了技术交流与项目合作。 发展成果与成效企业快速发展:如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开工到投产仅用4个月时间,在新能源汽车电流传感器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30%,居行业前列;安徽北方华鑫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仅1年多时间,已建成品类齐全的传感器产品体系,与国内200多家企业有着密切合作,2024年产值2亿多元。产业规模扩大:目前,中国传感谷内已经集聚23家领军企业、200余家智能传感产业相关企业,经济规模总量超百亿元,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目标产值超千亿元。产业影响力提升:赛迪顾问发布《2024中国MEMS产业发展与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报告》,中国传感谷入选2024年度十大MEMS园区,蚌埠致力于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