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郎的持续升值正将瑞士经济拖入通缩漩涡,而瑞士央行(SNB)在货币政策工具耗尽与外部政治压力之间陷入两难。这一困境的核心矛盾在于:作为全球避险货币的瑞郎因地缘风险和美元疲软而走强,但强势货币通过进口价格传导机制压制通胀,同时削弱出口竞争力,形成「升值→通缩→增长放缓」的恶性循环。 一、瑞郎升值的驱动因素与经济冲击1. 避险需求主导汇率走势 自2025年特朗普政府重启贸易保护政策以来,全球市场不确定性激增,瑞郎作为传统避险货币的需求显著上升。数据显示,瑞郎名义汇率指数过去五年累计升值20%,对美元年内涨幅超10%,兑美元汇率一度触及0.8332的八年新高。这种升值压力与美国经济数据疲软、欧洲政治动荡形成共振,导致资金加速流入瑞士资产。2. 通缩风险显性化 瑞郎升值直接压低进口商品价格,占CPI篮子23%的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下降2.4%,推动瑞士5月CPI同比下降0.1%,这是自疫情以来首次陷入通缩。核心通胀率(剔除能源和食品)从3月的0.9%降至0.6%,显示通缩压力已从外部向核心领域渗透。瑞士央行预测2025年平均通胀率仅为0.4%,远低于2%的目标区间。3. 出口导向型经济承压 瑞士出口占GDP比重约40%,制药、机械制造和精密仪器等高端制造业对汇率高度敏感。瑞郎升值导致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例如罗氏和诺华等药企的海外收入换算为瑞郎后缩水,同时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挤压利润。尽管瑞士央行在2025年3月降息25基点至0.25%,但汇率反应滞后,出口行业仍面临订单减少和产能利用率下降的压力。 二、瑞士央行的政策困境与工具局限1. 利率政策空间趋近极限 瑞士央行已将政策利率从2022年的0.5%降至0.25%,市场预期6月会议可能进一步降息至0%甚至重返负利率。然而,负利率的副作用显著:当存款利率低于-0.75%时,企业和个人倾向于囤积现金,削弱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此外,长期负利率加剧银行业息差收窄,瑞士信贷等银行的净息差已从2022年的1.8%降至1.2%。2. 外汇干预的政治风险升级 瑞士央行曾通过抛售瑞郎、购买外币(主要是欧元和美元)来抑制升值,其资产负债表规模一度超过1万亿瑞郎。但当前重启大规模干预面临两大障碍:一是美国财政部已将瑞士列入「汇率操纵国」观察名单,指控其通过干预获取贸易优势,若继续干预可能招致关税制裁;二是外汇储备中41%为美元资产,37%为欧元资产,过度抛售可能引发全球资本市场波动,尤其是瑞士持有的美国科技股和欧元区债券规模位居全球前50大持有者之列。3. 政策工具的结构性矛盾 瑞士央行的「三阶干预模型」(掉期操作、即期市场干预、流动性资产对冲)在2023年硅谷银行危机中曾有效吸收避险资金,但当前环境下该机制面临挑战。例如,若启动第三阶段干预,需抛售美元资产,这可能与美联储缩表形成共振,加剧美元流动性紧张。此外,瑞士央行持有的1,040吨黄金储备虽可作为终极避险工具,但黄金租赁市场的流动性有限,难以快速平抑汇率波动。 三、国际博弈与政策协调难题1. 美欧货币政策分化的冲击 美联储在2025年预计降息75基点至3.75%,而欧洲央行可能降息150基点至1.75%,美欧利差扩大将加剧资本流向瑞郎。瑞士央行若跟随欧央行大幅降息,可能进一步削弱银行体系稳定性;若维持利率不变,则瑞郎升值压力加剧。这种「夹心层」困境在2025年3月降息后已显现:尽管利率下调,瑞郎兑欧元仍升值0.6%,显示市场更关注避险需求而非利差。2. 地缘政治风险的乘数效应 美国将瑞士列入汇率操纵国观察名单后,瑞士央行面临「保汇率」与「避制裁」的权衡。若选择干预汇市,可能导致美国对瑞士钟表、制药等关键出口行业加征关税,这些行业对美出口占瑞士总出口的18%。反之,若放任瑞郎升值,通缩螺旋可能引发企业裁员和消费萎缩,瑞士央行预测2025年失业率将从2.9%升至3.2%。 四、破局路径与长期挑战1. 短期政策组合的可能性 利率与预期管理:瑞士央行可能在6月会议降息25基点至0%,同时通过前瞻性指引释放进一步宽松信号,引导市场预期。 有限度外汇干预:参考2023年「非干预式调控」经验,通过黄金租赁和外汇掉期操作间接影响汇率,避免直接抛售瑞郎引发国际争议。 财政政策协同:瑞士联邦政府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对冲出口下滑对经济的冲击,但需平衡财政赤字与长期债务风险。2. 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多元化:减少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发展数字经济和绿色科技产业,降低汇率波动对经济的敏感性。 货币政策框架调整:考虑引入价格水平目标制或平均通胀目标制,增强政策灵活性,但需修改《瑞士国家银行法》,政治阻力较大。3. 国际协调的紧迫性 瑞士需与美欧进行政策对话,解释其干预汇率是为应对通缩而非贸易优势。例如,瑞士央行可承诺将外汇干预规模控制在GDP的5%以内,并定期公布操作细节以增强透明度。同时,推动欧盟建立区域性汇率稳定机制,分担避险货币压力,避免单一国家承受过度资本流入。 结语瑞士央行正站在「汇率保卫战」与「通缩阻击战」的十字路口。短期来看,降息与有限干预的组合可能缓解压力,但长期需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和国际政策协调来破解困局。这场危机不仅考验瑞士央行的政策智慧,也为全球小型开放经济体应对货币超调提供了重要参照——在资本自由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没有万全之策,唯有动态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