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重启eSIM,预示着我们正朝着“无卡通信”时代迈进,实体SIM卡的使用场景可能会逐渐减少,但短期内还不会彻底告别。具体分析如下:eSIM发展的有利因素: 政策与运营商推动:有媒体报道称三大运营商将于2025年下半年全面放开eSIM业务的办理,中国联通已在天津、北京、河北等25个省市重启eSIM独立号码及一号双终端业务,中国移动正进行全国范围系统优化,中国电信也在跟进技术准备,政策层面的支持和运营商的积极行动为其发展奠定基础。 手机厂商助力:苹果预计将在今年推出的iPhone 17 Air可能取消实体SIM卡槽,全面转向eSIM通信技术,华为、小米、OPPO、vivo等头部厂商也可能会迅速响应,随着这些主流手机厂商的推动,eSIM终端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加速其普及。 技术优势明显:eSIM将传统SIM卡功能集成在设备芯片中,无需插拔,用户可通过网络远程配置运营商信息,出国时能一键切换网络,还能让手机设计更轻薄,提升防水防震性能,对于可穿戴设备等联网也更加便捷,这些优势使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产业链完善:中国eSIM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从芯片、模组、平台到终端的完整闭环,从产业基础角度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市场需求增长:5G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更多体现在工业物联网领域,工业物联网存在设备数量庞大、分布较为复杂的特点,传统SIM技术会使工业物联网的后续维护成本特别高昂,eSIM技术的应用对于5G和工业物联网的覆盖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技术实现方案,市场对其需求在不断增加。实体SIM卡短期内不会消失的原因: 技术稳定性问题:在一些信号不好的地方,eSIM的稳定性可能不如实体SIM卡,对于一些对网络稳定性要求较高的用户,可能会更倾向于使用实体SIM卡。 设备兼容性问题:目前不是所有手机都支持eSIM,很多老款手机仍然依赖实体SIM卡,这些设备在市场上仍有一定保有量,用户不会因为eSIM的出现而立即更换设备。 安全与监管顾虑:尽管经过升级优化,但eSIM仍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如不法分子可能利用其虚拟特性实施电信诈骗等,监管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安全问题完全解决前,实体SIM卡仍会作为一种更可靠的选择存在。 用户习惯与适老化问题:部分用户已经习惯了使用实体SIM卡,对新的eSIM技术接受需要时间,而且对于老年用户等群体来说,实体SIM卡更直观、更容易操作,他们可能更愿意使用传统的实体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