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其设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全球对肝炎这一疾病的认知,推动预防、诊断和治疗工作的开展。其中,呼吁民众尽早进行肝炎筛查是关键环节之一,因为肝炎在早期往往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而及时筛查能为后续的干预和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一、为何要尽早做肝炎筛查?1. 肝炎的“隐匿性”特点     无论是病毒性肝炎(如甲肝、乙肝、丙肝等),还是非病毒性肝炎(如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在发病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例如,乙肝和丙肝患者可能多年甚至数十年都处于“无症状携带”状态,但肝脏损伤却在持续进展,等到出现乏力、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时,可能已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筛查能帮助在“无症状期”发现问题,避免病情恶化。2. 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性风险     乙肝、丙肝等可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等途径传播,若未及时筛查发现,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传染给家人、伴侣或他人。例如,乙肝母亲若未进行筛查和干预,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共用针具的人群若感染丙肝而未察觉,会增加交叉感染风险。     筛查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身边人的重要手段。3. 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对肝炎的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     - 乙肝可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减少肝硬化和肝癌风险;     - 丙肝已实现“治愈”,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治愈率可达95%以上;     - 非酒精性脂肪肝若早期发现,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即可逆转,避免发展为肝纤维化。     而这些治疗效果的前提,是早发现、早干预。 二、哪些人需要优先筛查?不同类型的肝炎,筛查重点人群有所不同:  1. 乙肝筛查重点人群     - 有乙肝家族史者(尤其是父母、兄弟姐妹为乙肝患者);     - 接受过输血、血液透析、器官移植者;     - 长期接受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 乙肝患者的性伴侣或家庭成员;     - 医务工作者、福利院工作人员等易接触血液或体液的职业人群。  2. 丙肝筛查重点人群     - 有静脉吸毒史者;     - 接受过未经严格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者;     -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     - 丙肝患者的性伴侣或共用针具者;     - 有纹身、穿耳洞等非正规操作史者(器械可能未严格消毒)。  3. 甲肝/戊肝筛查重点人群     - 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眼睛发黄)者;     - 近期去过甲肝/戊肝高发地区(如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者;     - 与甲肝/戊肝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如共同进餐、生活)。  4. 非病毒性肝炎筛查重点人群     - 长期饮酒者(酒精性肝炎);     - 肥胖、糖尿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发人群);     - 长期服用肝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止痛药)者。 三、肝炎筛查项目有哪些?1. 病毒性肝炎筛查     - 乙肝:乙肝五项(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 肝功能 + 乙肝病毒DNA检测;     - 丙肝:丙肝抗体检测 + 丙肝病毒RNA检测(确认是否现症感染);     - 甲肝/戊肝:甲肝抗体、戊肝抗体检测。  2. 非病毒性肝炎筛查     - 肝功能检查(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     - 腹部超声(判断肝脏是否有脂肪浸润、纤维化等);     - 血糖、血脂检测(辅助判断非酒精性脂肪肝风险)。   四、筛查后的应对建议若筛查结果异常:及时咨询感染科、肝病科医生,明确诊断后遵医嘱治疗(如抗病毒、保肝等),定期复查(一般每3-6个月一次)。  若筛查结果正常:    - 未感染乙肝者,可接种乙肝疫苗(尤其高危人群);    -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如避免共用针具、安全性行为、不酗酒、控制体重);    - 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复查(如每年一次)。  世界肝炎日的核心口号之一是“认识肝炎,科学防治”。筛查是防治肝炎的第一道防线,它不仅能保护个人健康,更能减少疾病传播,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无论是否有症状,只要属于高危人群,都应主动进行筛查;普通人群也可将肝炎筛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为肝脏健康“保驾护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