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近期发布报告指出,2025年二季度北美四大互联网厂商(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资本开支总计958亿美元,同比增长64%,创历史新高。这一增长主要源于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尤其是英伟达GB200/GB300系列AI服务器的液冷渗透率大幅提升,推动液冷技术从可选方案升级为刚需配置。 一、资本开支高增的核心驱动:AI算力需求爆发1. 单机柜功率密度突破风冷极限 英伟达GB200单卡功耗已达1400瓦,未来GB300有望突破2000瓦,单机柜功率密度提升至120kW以上。传统风冷技术在30kW以上场景效率大幅下降,液冷成为唯一可行方案。以微软“水星计划”为例,其部署的10万GPU液冷集群单集群能耗达500MW,PUE低至1.09。2. 云厂商战略转向液冷 北美CSP资本开支中,液冷相关投资占比显著提升。例如,Meta的MTIA T-V1芯片采用液冷散热,T-V2将引入170kW超大功率机架;亚马逊表示二季度资本开支可代表下半年单季度水平,预计全年液冷相关投入超200亿美元。微软预计2026财年Q1资本开支超300亿美元,其中液冷基础设施占比将超40%。3. 技术路径分化与市场空间 冷板式液冷仍为主流(2024年占比65%),但浸没式液冷增速更快(同比+84%)。GB300方案中,冷板用量从GB200的45片增至108片,快接头从108对增至216对,单柜液冷价值量提升至70万元以上。预计2025年全球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294亿元,2026年有望突破630亿元。 二、液冷板块投资逻辑:国产替代与技术升级共振1. 核心部件价值量占比集中 液冷板与CDU(冷量分配单元)合计占液冷系统成本的78.8%,是投资核心。例如,英伟达GB200 NVL72系统中,服务器层面(冷板、风扇)价值量占比26%,机架层面(CDU、Manifold)占比65%。国内厂商如英维克、申菱环境已进入英伟达供应链,冷板产品通过Blackwell平台认证。2. 国产厂商突破国际垄断 尽管台系、美系厂商(如Coolermaster、AVC)仍主导市场,但中国大陆企业在规模化生产和成本控制上优势显著。例如,浪潮信息液冷服务器2024年市占率突破45%,出货量超15万台;曙光数创浸没式液冷市占率超60%,并在新加坡设立子公司拓展海外市场。预计2025年中国大陆厂商在全球液冷供应链中的份额将从不足10%提升至25%以上。3. 成本效益验证与政策催化 液冷全生命周期成本已低于风冷:浸没式液冷可使数据中心PUE降至1.05以下,年节电量达2.3亿度(Meta俄勒冈数据中心案例)。政策层面,欧盟《芯片法案》要求2030年80%新建数据中心液冷化,中国“东数西算”工程要求枢纽节点PUE≤1.25,进一步加速技术渗透。 三、重点标的与风险提示1. 核心受益标的 液冷服务器:浪潮信息(全栈液冷方案,市占率45%)、中科曙光(浸没式技术领军者,PUE低至1.03)。 温控系统:英维克(液冷温控市占率40%,进入英伟达供应链)、申菱环境(适配英伟达DGX SuperPOD架构)。 材料与部件:飞荣达(液冷模组批量供货)、强瑞技术(华为液冷机柜核心供应商)。2. 风险因素 技术迭代风险:喷淋式液冷等新技术可能颠覆现有格局,需关注英伟达GB300方案落地进度。 供应链波动:北美经济衰退预期可能影响CSP资本开支,同时氟化液等关键材料仍依赖进口(3M市占率85%)。 竞争加剧:国内厂商扩产可能引发价格战,中低端产品毛利率或跌破盈亏平衡点。 四、行业展望:2025-2026年关键窗口期短期来看,GB200/GB300量产将推动液冷渗透率从2024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30%以上,冷板、CDU等核心部件需求爆发。中长期看,随着ASIC机柜和超节点方案普及,液冷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突破79亿美元,中国厂商凭借成本与技术优势,有望占据全球40%以上份额。建议重点关注订单兑现能力强、海外拓展领先的龙头企业,同时警惕技术路线变更和估值泡沫风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