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富士胶片没有像柯达那样倒下,主要是因为其在面对数码技术冲击时,能够快速决策、果断转型,采取了多元化经营战略,并且有效利用了自身的核心技术。具体如下:决策与转型速度:富士胶片对数码时代的到来有着更清醒的认识,行动决断迅速。早在2000年前后,数码技术开始冲击胶片行业时,富士胶片就意识到了危机,2004年便推出了“VISION75”战略,进行大规模的裁员和传统业务收缩,同时在新兴领域大规模投资。而柯达对自己在传统领域的优势更为自信,更不愿意接受数码技术时代的到来,虽然也作出了转型决策,但行动迟缓,错失了转型的最佳时机。经营战略选择:柯达提出要成为“真正的数码企业”,但单纯聚焦数码影像领域,未能充分考虑到该领域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有限的利润空间。富士胶片则选择了多元化经营战略,向医药产品、化妆品、高性能材料等领域进军。富士胶片认为,只靠数码项目无法维持其庞大的企业规模,多元化经营可以开辟新的收入来源,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核心技术运用:富士胶片将公司视为核心技术的组合,而非不同业务单元的组合,能够有效利用自身的核心技术创造、延展和保持竞争力。例如,富士胶片在胶片生产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技术、成像技术等,被应用到了医疗健康、电子材料等新的业务领域。其在液晶显示器中的功能性材料——平板显示材料TAC膜的生产,就是结合了自身的成膜技术。而柯达在转型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的核心技术优势,开拓新的业务领域。管理层决心与执行力:富士胶片的管理层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实行彻底的企业改造。在转型过程中,富士胶片对全球的胶卷生产工厂、销售网点和冲印网络推进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重组和整合了这些资产,累计花费2000亿日元进行结构改革,影像事业部门从原先15000人缩减成5000人。相比之下,柯达的管理层在转型过程中有些迷失方向,不太明确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导致转型失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