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共场所禁烟成为社会共识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可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着手:完善法律法规 推动全国性立法:目前我国尚无全国性的专门控烟法律法规,控烟法条散见于多部法律中,且各地法规标准不一致,影响了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应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全国性控烟法律法规,统一禁烟范围、执法标准和处罚措施,明确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 细化处罚措施:加大对违反禁烟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明确场所经营者或管理者的责任,如做好禁烟宣传教育、设置禁烟标识、对吸烟者进行劝阻等,对未履行职责的也要给予相应处罚。加强执法监管 强化执法力量:增加控烟监督员和志愿者队伍,加强对公共场所的日常巡查和监管,特别是对商圈、餐饮场所、网吧娱乐场所等控烟问题多发场所,要进行常态化执法检查,确保禁烟规定得到有效落实。 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畅通违规抽烟举报投诉机制,如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微信公众号等举报渠道,并对举报者给予奖励,激发群众参与控烟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利用多种渠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户外广告等全媒体渠道,广泛传播吸烟及二手烟的危害,宣传禁烟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提高公众对公共场所禁烟的认知度和支持度。 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抓住爱国卫生月、世界无烟日等主题节日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控烟宣传活动,如设置宣传点、举办讲座、发放宣传材料等,向公众普及控烟知识和戒烟方法。 加强重点人群教育:针对青少年、吸烟者等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例如,在学校开展控烟知识讲座,提高青少年对烟草危害的认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健康习惯;为吸烟者提供戒烟咨询和服务,帮助他们戒烟。提升禁烟管理智能化水平 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在禁烟区域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实时监测吸烟行为,并通过语音提示或警告来规范吸烟者的行为,同时也为执法提供证据。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吸烟者的行为模式,如活动轨迹和吸烟频率等,为优化禁烟区域的布局和管理策略提供精准决策支持,提高禁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营造社会氛围 开展无烟场所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无烟单位、无烟家庭等创建活动,扩大无烟环境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在无烟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形成示范引领作用。 倡导文明吸烟行为:即使在允许吸烟的区域,也应倡导文明吸烟,如要求吸烟者到指定的吸烟区吸烟,不得随意乱扔烟头,保持环境整洁。同时,鼓励吸烟者减少吸烟量,逐步戒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