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一批涵盖工业机器人、云超算等领域的重要国家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相关机构发布,旨在规范新兴产业发展、完善技术体系并提升行业竞争力。以下是核心内容解读: 云超算领域两大核心标准云超算相关标准聚焦算力基础设施规范化,填补了行业空白,由阿里云、华为云等企业联合起草,技术指标与国际接轨。《信息技术 云计算 超融合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45399—2025) 核心内容:确立超融合系统参考模型,明确计算、存储、网络、安全四大虚拟化组件的技术要求,同时规范运维管理流程。例如,要求存储虚拟化组件支持弹性扩容,网络虚拟化组件需满足低时延传输需求。 行业价值:为厂商提供统一设计制造标准,避免产品兼容性问题;第三方测评机构可依据标准开展性能检测,帮助企业筛选合规产品,提升超融合领域整体技术水平。《信息技术 云计算 云超算通用要求》(GB/T 45400—2025) 核心内容:界定云超算的定义,提出“弹性可扩展高性能计算服务”的核心属性;规范基础架构、资源调度、安全体系及服务质量指标。其中,资源调度需支持分钟级节点伸缩,安全体系要求数据传输全程加密,并建立多维度备份机制。 创新突破:明确API接口标准,要求集群管理API支持创建、删除、查询等功能,用户可通过接口实现算力资源的自动化调配。例如,科研机构可通过API快速搭建专属计算集群,缩短项目启动周期。 应用影响:企业无需自建高性能计算中心,通过租用符合标准的云超算服务,可降低90%运维成本。在汽车制造领域,厂商利用云超算进行碰撞模拟,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大模型训练可通过弹性算力调配,避免硬件闲置浪费。 工业机器人领域关键标准工业机器人标准聚焦动态稳定性检测,为设备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依据,但具体标准名称及详细指标尚未完全公开,仅明确核心方向为“动态稳定性试验方法”。结合行业常规标准推测,可能包含以下内容:试验场景覆盖:模拟高速运动、负载突变、复杂轨迹等工业场景,检测机器人在极限工况下的稳定性,避免因机械振动导致的生产事故。性能指标规范:可能对机器人的定位精度、重复定位误差、紧急制动响应时间等参数设定阈值,例如要求紧急制动响应不超过0.1秒。行业意义:统一检测标准可降低企业采购风险,避免因设备稳定性不足导致的生产线停工;同时推动国产机器人厂商提升技术水平,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 整体行业影响企业层面:厂商需按标准升级产品,短期内可能增加研发成本,但长期将提升市场竞争力;用户可通过标准快速筛选合规服务,降低试错成本。产业层面:云计算标准完善将加速算力基础设施智能化,推动AI大模型、自动驾驶等依赖高性能计算的领域发展;工业机器人标准则助力制造业自动化升级,提升生产效率与安全性。国际竞争:云超算标准的实施使我国在算力领域掌握更多话语权,有助于国产云服务厂商拓展海外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