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儿科被普遍认为是较累的科室,曾经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甚至有个别地方出现儿科资源紧张甚至有相关服务面临困境的情况,但说集体关停是非常严重的一种夸张表述。
儿科面临困境的原因
医疗资源供需矛盾
患者数量方面
儿童人口基数庞大,随着医疗保健意识的提高,更多的儿童在患病时被带到医院就诊。例如,在流感高发季节,儿科门诊量常常会出现爆发式增长,患儿数量可能是平时的数倍。
医疗资源方面
医护人员短缺:
儿科医生的培养周期长、难度大。儿科被称为“哑科”,由于儿童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情,医生需要更多的经验和耐心来诊断。这就要求儿科医生具备更全面、精湛的医术,其培养过程相比其他科室医生更为复杂。然而,儿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相对较低,收入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根据相关调查,儿科医生的平均收入在各科室中并不占优势,却要承担高强度的工作,这导致愿意从事儿科的医学生数量较少。
床位等硬件设施不足:
很多医院的儿科床位数量有限,在患儿就诊高峰期,一床难求的现象十分常见。例如一些综合性医院,由于在医院建设规划时对儿科重视不够,儿科病房的面积和床位数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导致患儿不得不等待床位,甚至只能在急诊或走廊临时加床。
医疗风险相对较高
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迅速。例如,小儿肺炎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为重症肺炎,引发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这种病情的快速变化增加了治疗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儿科医疗风险相对较高。一旦出现医疗纠纷,儿科医生往往面临较大的压力。
改善儿科现状的举措
政策支持
人才培养方面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增加儿科医疗资源。例如,在医学院校中扩大儿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增加儿科专业的定向培养计划,鼓励医学生投身儿科事业。同时,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补贴,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提高儿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
医院建设方面
许多地区要求新建或扩建综合性医院时,必须按照一定比例设置儿科床位和相关设施。同时,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儿科专科医院,以增加儿科医疗服务的供给。
医疗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
远程医疗技术应用:
利用远程医疗技术,让基层医院能够与上级医院的儿科专家进行会诊。例如,一些偏远地区的县级医院,在遇到疑难复杂的儿科病例时,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平台,将患儿的病历、检查结果等资料传输给省级儿童医院的专家,专家实时进行诊断并提供治疗方案,提高了基层儿科的诊疗水平。
多学科协作模式(MDT):
在一些大型儿童医院或综合医院的儿科部门,建立多学科协作模式。如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的患儿,由心脏外科、儿科内科、麻醉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组成团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也提升了儿科医疗服务的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