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宿舍不够住这一现象确实在部分高校存在,这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并需要相应的解决措施:
原因
研究生扩招政策
近年来,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提升国家的科研创新能力,我国大力推动研究生扩招政策。自2010年以来,研究生招生数量持续增长,2020年更是因为应对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冲击等多种因素,扩招幅度进一步加大。
以某些省属高校为例,以往每年招收研究生可能在1000 2000人左右,在扩招政策下,招生人数可能迅速增长到3000 4000人,这对原本就有限的宿舍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高校资源规划相对滞后
部分高校在进行校园规划和建设时,未能充分预见到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许多高校的宿舍建设规划是基于若干年前的学生规模制定的,对于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缺乏前瞻性布局。
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其宿舍区可能已经多年没有大规模的新建或改造工程,宿舍的数量和布局难以满足当前研究生的住宿需求。
影响
学生生活不便
住宿紧张可能导致研究生无法获得校内宿舍的住宿资格,不得不选择在校外租房居住。校外租房面临着诸如房租较高、通勤距离远等问题。
对于一些地处大城市的高校,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高校,校外租房成本可能是校内宿舍费用的数倍,这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校外居住还可能使学生难以融入校园学术氛围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其归属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
高校管理难度增加
当部分研究生分散在校外居住时,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增大。学校难以像管理校内住宿生那样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安全管理方面也面临挑战,例如对校外住宿点的消防安全、治安状况等难以进行直接监管。
解决措施
加大宿舍建设投入
高校应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社会捐赠以及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宿舍建设。可以在校园内合理规划土地,新建现代化的研究生宿舍大楼,提高住宿的容纳量。
例如,有的高校通过与校友企业合作,获得资金支持来新建宿舍;还有的高校利用校园内的闲置土地,采用新型的建筑设计理念,建造高效利用空间的宿舍。
优化宿舍资源分配
高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宿舍分配制度,优先保障全日制低年级研究生的住宿需求,对于高年级研究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根据科研任务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同时,加强对宿舍资源的动态管理,对于长期闲置的宿舍床位及时进行重新分配,提高宿舍的利用率。
探索多元化住宿模式
高校可以与周边社区合作,整合周边的闲置房源,建立统一的校外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由学校和社区共同对校外公寓进行管理,既能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又能确保学校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一些高校还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采用寄宿家庭等多元化的住宿方式,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住宿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