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语料污染导致AI大模型有害内容增加的问题,可从优化技术机制、强化监管与法律约束、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筑牢防火墙。具体措施如下:优化大模型技术: 严格筛选语料:加强大模型数据源治理,建立严格的语料筛选机制,通过多层次多源交叉验证和权威数据库比对过滤可疑内容。引入权威信源“白名单”,优先抓取政府机构、学术期刊等可信数据,从源头保证语料质量。 增强识别能力:增强大模型对虚假模式的识别能力,完善动态监测与反馈机制。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模型识别虚假信息、有害内容的特征,实时监测模型输出,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调整。 强化开源模型治理:建立语料贡献审核标准,对开源模型的语料贡献者进行资质审核,规范语料提交格式和内容要求,防止恶意数据注入。 融入伦理原则:在底层代码等技术中融入“真实优先”的伦理原则,构建大模型对虚假信息的自适应识别能力,使模型在训练和生成过程中,自动倾向于真实、可靠的信息。强化监管力度与完善法律法规: 开发监管工具:提升监管技术水平,开发针对AI内容识别技术的监管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自动识别虚假信息、有害内容,并阻断其传播。 建立追溯机制:要求大模型标注数据来源,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快速追溯到污染源头。明确AI生成内容法律责任主体,若出现有害内容传播等情况,依法追究相关方责任,提高违法犯罪成本。 完善相关法律: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治理的专门立法,借鉴美日等国经验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如组建“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负责技术备案审查、安全评估、伦理监测及责任追究。加强行业自律: 制定伦理规范:推动金融等行业制定大模型应用伦理规范,明确行业内AI大模型使用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严禁利用AI操纵市场、传播有害内容等行为。 落实平台责任:引导内容平台担负起“信息守门人”责任,通过添加AI生成提示性水印,让用户清楚识别内容来源。建设谣言库、权威信源库和专业审核团队,加强对上传内容和AI生成内容的审核,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