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去健身房屡遭“年龄歧视”,主要是因为健身房担心老年人健身时存在安全风险,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法律责任与经济赔偿,同时也缺乏针对老年人的专业服务等。要破解这一供需矛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健身房转变观念与创新模式:健身房应认识到银发消费市场的潜力,积极转变观念。一方面,加强教练培训,提升其老年健身指导专业性,让教练掌握针对老年人的健身指导技巧和急救知识等。另一方面,完善安全设施,如在跑步机等器材上安装扶手、设置紧急拍停按钮等,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此外,还可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开发慢节奏有氧运动、康复训练等专属课程,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政府强化引导与监管: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健身房接纳老年人,如给予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其积极性。同时,加大公共健身设施投入,建设社区老年健身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适合的健身场所。还可推动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公开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为老年人提供优惠便利服务。完善制度与风险分担机制:通过立法,保障老年群体在体育消费领域的平等权利,如在相关法规中加入反歧视条款,明确处罚措施,约束健身房等场所的“年龄歧视”行为。同时,创新老年人消费保险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针对老年人健身的专项保险产品,构建“政府支持+保险分担+企业参与+组织共担”的协同机制,分散市场风险。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培养精通老年需求的专业健身服务队伍,提升健身教练等岗位针对老年人服务的技能标准,加强服务规范性。此外,还可健全专业标准与监管,推动制定老年健身细分领域服务规范,让专业服务有标准可循。树立积极老龄观:全社会应合力推动“老有所享、老有所为”的价值取向,构建包容、尊重、多元的社会认知,消除对老年人健身的偏见,让老年人消费无障碍、服务无歧视,营造有利于老年人健身的社会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