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五个月,我国内河货运量突破20亿吨大关,同比增长近4%,这一数据折射出内河航运建设加速推进的显著成效。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航道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运输组织模式的创新以及绿色智能转型的深化。 一、航道建设提速释放通航潜力今年以来,长江、西江、京杭运河等主要航道工程加速推进,预计到年底将新增高等级航道里程900公里。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为例,正在实施的航道整治二期工程通过水下疏浚和整治建筑物建设,将枯水期水深提升0.5米以上,使5000吨级货船可全年直达重庆。据测算,航道水深每提升0.1米,5000吨级货船可增载约150吨货物,利润提高12%。这类工程不仅直接提升航道通行能力,还通过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内河航运的竞争力。智慧航道建设同步取得突破,全国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超9950公里,初步实现"一图联江海""一键过船闸"等功能。长江干线2800多公里航道已实现电子航道图全覆盖,船舶航行效率显著提升。 二、江海联运创新激活运输网络随着内河航道网络体系的完善,我国大力发展江海直达、江海联运模式。2024年长江干线江海联运量达15.6亿吨,占干线总运量的40%。浙江自贸试验区舟山片区已开通10条江海直达航线,形成全国最大规模的特定航线船队,1-6月货物吞吐量达256万吨,同比增长11.3%。这种"一卸一装"的无缝衔接模式,使大宗商品周转速度大幅提高,单船运输成本降低约20万元。今年舟山还将拓展湘江、资水等内陆河流联运区域,构建江海河联运体系,为内陆城市提供更高效的物流通道。山东小清河沿线港口也通过河海联运实现突破,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同比提升349%,超限件运输打造出"河海直达"新模式。 三、绿色智能转型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能源船舶规模化应用成为亮点。浙江湖州试点项目已建成8艘电动货船,建设6处船用充电站,构建"船电共享网络"。2000吨级电动船"东兴100"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0吨,每航次可比传统船舶减排9吨。长江干线试点项目推动公务船电动化,"航道06202"电动测量船年替代燃油约100吨,3艘甲醇燃料滚装船即将投入运营。港口智能化改造同步推进。江苏通过建设自动化码头、智能堆场,提升作业效率,2024年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达2027万标箱,居全国首位。武汉阳逻港、重庆果园港等通过铁路进港工程,实现集装箱铁水联运无缝衔接。 四、区域协同与政策保障强化支撑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河南漯河港扩容工程投资27亿元,建设11个千吨级泊位,预计年节约物流成本超亿元。湖北推进"一江一湖四水"航道网建设,2025年计划投资90亿元提升水运基础设施。江苏通过多式联运示范工程,1-5月水路货运量达5.2亿吨,同比增长8.3%,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占比提升至40.9%。政策层面,《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30年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覆盖率达85%,内河货运量占比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岸电使用常态化,2024年减少碳排放13.3万吨。这些举措共同构建起"设施联通、运输高效、绿色智能"的内河航运体系。当前,内河航运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较优势持续凸显。随着"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网的逐步建成,内河航运将在服务区域经济、优化运输结构、助力"双碳"目标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