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陈刚:科技成长主线后续仍有望突破前高
估值消化与产业逻辑兑现后,科技成长板块将迎来新一轮上升动能。
“近期科技成长板块出现回落,核心原因在于板块估值已处于相对偏高区间、性价比有所降低,且产业层面暂未出现超预期的催化因素。”东吴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刚在10月21日晚间的中国证券报“中证点金汇”直播中表示。
从趋势来看,本轮科技成长主线的调整属于阶段性调整,后续在产业逻辑兑现或估值消化完成后,仍有望突破前期高点。
这一判断建立在他对科技成长板块的长期跟踪研究基础上,尽管短期面临调整压力,但中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未改变。
01 调整本质:估值高企与催化真空
近期科技成长板块出现回落,陈刚直指两大核心原因:估值偏高与催化因素缺失。
板块估值已处于相对偏高区间,性价比有所降低,同时产业层面暂未出现超预期的催化因素,导致短期资金流入放缓。
陈刚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坦然承认了科技成长板块面临的现实困境——经过前期上涨,部分优质公司股价已大幅跑赢指数,需要时间消化估值。
从市场行为学角度看,当估值高企而新的催化因素尚未出现时,投资者倾向于获利了结,等待更明确的信号。
02 趋势判断:阶段性调整而非行情终结
陈刚强调,本轮科技成长主线的调整属于阶段性调整,而非趋势性反转。
他在7月份的分析中就已指出,科技成长方向有望再度走强。从宏观层面来看,弱美元是成长股走强的核心驱动。
A股大级别的风格轮动与美元利率密切相关,表现为美元利率回落时,成长股占优。
中长期来看,弱美元是基准假设,对应成长股走强。
从行业层面看,一方面以算力通信、存储等为代表的科技成长方向景气度高;另一方面,后续科技成长方向仍有望迎来催化,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03 配置逻辑: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
陈刚的分析框架中,科技成长板块的长期逻辑建立在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上。
早在今年1月,他就提出“内循环”和“科技成长”是2025年的两大投资主线。
他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
AI发展已经进入加速度,是毋庸置疑的新产业周期主旋律,类比2009-2015年“消费电子+移动互联网”、2016-2021年新能源产业链。
在10月的策略报告中,陈刚团队继续建议聚焦“高质量发展相关行业”,强调科技成长仍为市场核心上涨主线。
04 具体方向:自主可控与AI赋能
在具体配置方向上,陈刚建议关注三大领域:
一是芯片自主可控。从海内外行情节奏来看,本轮海外半导体芯片行情启动时点显著早于A股市场。
相较海外产业链,国产半导体链现阶段受到的估值约束更低,且行情启动相对滞后,叠加自主可控这一核心逻辑仍保持强劲。
二是AI赋能下的存储涨价。存储芯片周期在AI加持下快速回升。AI正由生产力工具向内容与交互基础平台演进,多模态生成与实时交互等高频应用爆发,持续推升模型调用与Token消耗。
三是独立景气或事件催化方向。选择具备预期差或催化节点的领域,关注三季度相对滞涨而后续存在催化的创新药,海外需求景气的储能板块,新技术方向的固态电池,以及地缘因素催化的军工领域。
05 投资策略:耐心布局与理性看待波动
面对科技成长板块的短期波动,陈刚建议投资者保持耐心,理性看待。
从历史经验来看,“牛市不言顶”,难以通过单纯的估值指标去判断股价的拐点。
宏观要素的前瞻性和观测价值要远高于估值要素,如2021年成长见顶的拐点,实际源于美元指数触底回升对估值泡沫形成压制。
现阶段,美国开启降息周期将为市场拓展降息预期空间与流动性宽松空间;同时,黄金价格快速上行印证美元定价权持续弱化。
因此,弱美元趋势下继续看好成长股的配置价值。
在科技成长板块的投资上,陈刚强调应关注产业逻辑的兑现程度和估值匹配度,在估值消化完成后,板块有望突破前高。
在陈刚的分析框架中,宏观要素的前瞻性和观测价值远高于单纯的估值指标。
弱美元环境下,科技成长板块的配置价值依然凸显。
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器。科技成长板块的阶段性调整,恰恰为后续突破前高积蓄了能量。
当产业逻辑兑现与估值消化完成后,这些代表新质生产力的行业有望重拾升势,继续担当A股市场的领跑者。
|
|